内容举报
请慎重选择举报原因
是因为这个东西并没有太多人对记账有需求,还是因为开发这个东西没有钱赚。
汇总一下其他不温不火的app 开开区别。重新弄一个,有搞头吗?
开销记账的APP,其火爆的前提是用户得有最基本的理财概念——记账。但现在,绝大多数人连这个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不然也不会每次支付宝年度账单出炉都会成为社交货币。
而且,记账APP在数据采集阶段就直接劝退了99.9%的用户,人都是懒惰的,不要指望他们买完东西付钱之后再操作一下。
记账APP要火,除非能做到用户消费完之后立马自动记账,或者经济倒退到大家手里都紧巴巴地过日子的时候。
终于看到关于记账的问题了,作为一个热衷于记录账单的用户,分享看法:
1、受众群体确实比较小,对用户的意识要求较高。很多人没有这个习惯。记账本身是一件需要坚持,有一定负担的事情,需要用户自己去建立意识然后养成习惯,才能体验到记账app里的数据分析、统计等服务。但很多用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这个数据也就不存在实际意义了,所以用着用着就闲置了,最终放弃。
2、记账类App的交互繁杂。这一点,其实更加劝退了用户。记账这对用户来讲本就是额外的小负担,若app还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那么更加不利于培养用户的习惯。
我用过很多记账类软件,但页面复杂,记录不够清晰等等视觉或交互问题,导致我需要去管理这个软件。但我真正的诉求,是每天只需要花个几分钟在这上面就好。
所以页面的易用性、视觉效果、交互细节都会成为我用不用这个软件的重要因素。
顺便,推荐一个我用了大半年的记账app:icost
页面极简——视觉上舒服,清晰
标签非常多——帮助归类
交互舒服——打开软件就是计算器,立即开始
开始使用记账类软件的动机是什么?当每个月不剩下什么钱时,脑海里总会蹦出“开源节流”几个打字,“开源”这回事比较难办,就从“节流”开始,那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下自己的钱都花到那里去了,然后……就开始找一款记账APP开始三分钟热度的操练。为什么说三分钟热度,理由有三:
1、意识即防御:谁会忍不住去记账?Nobody!在愉快的买买买后所有人都是调动理性去强迫自己记录下账单,理性即意识,意识即防御,除非你像苏大强一样乐在其中,要不然你在这个事情上如果没有快感,小概率能长期坚持下去;
2、治标不治本:就算你长期坚持下来了,终于熬到数据统计分析发挥作用的时候,你也很清楚自己的支出结构,但是然并卵,穷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意识到这个的时候就是你心灰意冷、起心动念开始怀疑是否还有必要继续记账的时候,这个又是流失率暴增的时候;
3、老鼠屎害一锅汤:大多数记账APP都会推出理财内容去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间,但是内容这一块良莠不齐,用户一次次的打开,随之而来的不是满满的获得感,而是:“这什么玩意儿!?”的遗憾,一款产品如果和用户的不良情绪关联上,那就危险了!还有走极端的去提供贷款服务,这几乎就属于一厢情愿,别的专业平台一年大几百万的营销费用烧着,用户凭什么在你这里借钱?
记账APP的本质是什么?工具!工具属性决定了用完即走的特点,不要去打扰用户、更不要试图留着用户,这些意图产生的种种行为都是用力过猛!花大力气去击穿目标用户的心理、使用场景,把工具属性夯实,单点突破才是王道!别耍小聪明的脑门一拍就上广告变现、理财课程、贷款服务啥的。
如果记账app能打通所有财富收支接口,是很实用的东西,比如微信支付宝京东美团饿了么云闪付还有各大银行的app,自动记账;不过有时它们是单独的支付渠道,有时存在重复,比如建行卡绑在支付宝上,记账app就得给去重一下。
预测下,这个功能未来可能在支付宝、微信或云闪付实现,不用单独的软件管理,因为打通以上接口首先是要资本足够有实力,政府足够信任或可以完全掌控。实力这一块三家公司都很强,政府方面云闪付略省一筹,但他家似乎看不上这块市场…
对大多数人来说,达到省钱的目的第一步,是通过记账APP的记录与分析来了解收支占比,从而通过管控不必要的开支实现“节流”。在微信、支付宝、美团等各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支付之后,能够将所有支出进行聚合,成了用户的一大痛点,许多省钱App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许多人的手机里占据了一席之地。现在进行检索,记账类App数目众多,五花八门。最基础的一类则是仅保留基础记账功能,界面相对清爽,使用简单,类目完整。
记账APP在功能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甚至在UI设计上都很相似。而根据现实情况来看,使用记账类APP的人通常为学生、白领、公务员和中小型企业主。作为一款拥有基本用户的软件,获得营收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命题,当下的记账App主要有以下三种盈利模式。
第一类是开放广告,即在开屏页或内置广告,广告主多为电商等关联产品。例如京东、拼多多就是记账类App广告的常客。但一旦广告变多,用户体验就会下降,所以记账App需要在广告项目与用户留存中做平衡。
第二类则是服务收费。大多记账类APP会将一些服务进行打包收费,例如图表分析、动态解读、市场分析等作为会员服务。但大多数记账类App用户往往会带着“节俭”特征,一旦某个App开始收费,就会选择卸载,选择下一个免费且广告较少的继续使用。
其三则是基于金钱的延伸推出理财课程、金融保险、经济师等相关职业培训、相关书籍或者相关专栏,以及第三方贷款服务。
不用说,就是用户实在太懒,需要自己动手去记,那多麻烦啊。如果有一个不用自己动手就可以记的,突然想到什么就有什么数据展示的,那就乐意去使用了,而现在记账本,除了做了一些分类,和简单的数据统计办法,和自己记录在本子上没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好用的呢?
用过记账软件,刚开始是觉得很新奇,界面也可可爱爱的,还能帮助我记账,用了几天就开始乱记或者不记了,感觉有几个原因吧:1、自己做假帐的可能性比较高 2、备注花在哪些地方了有时候自己都会看不懂 3、很多时候想起来要记账了,又会忘记自己之前买了什么,在哪买的,现金还是手机,支付宝还是微信,而且每次花销都要记账感觉很烦。于是放弃了,如果有一个app或者小程序能够直接在我花完钱的一瞬间同步记账,那我可能会用
或是用户自已用手工在手机上记账意义不大,毕竟不如用EXCEL表方便,费事还分析年不方便。你看哈目前我常用的微信、支付宝、华为、手机银行、淘宝、京东、小程序花钱的方式太多,各APP基本都有各个记录,但是整合所有收、支的到是没有。
记账还是有需求的,但若是可以整合手机所有的收支渠道,到是有用的,我会用,因为我现在就用EXCEL记账,麻烦但是没更好的办法。
对于记账来说,场景一般是对收入支出需要进行很精细的把控的情况下才会需要,但是这个场景是很少的,就从没有线上记账之前,线下记账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的,首先是记账你得进行精细化记账,需要精细化就难免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其二,虽然没有专门的APP记账,但是现在大家的收入支出无非就是微信、支付宝、信用卡、银行卡、借贷平台中的两三种,且这些平台里面都有相应的账单明细。
小众用户,需求不强烈
用户愿意记账是因为对花费进行总结,收入支出可以做一个好的分析,根本还是“钱”的问题。
不知道现在的记账app有没有记账粉红豹的这种形式,。
做一个有搞头的几张app,把小众用户变成大众用户的选择,需求不强烈变成需求强烈,那就是“钱”,
找到好的盈利模式,让参与记账的用户获利,模式就简单粗暴,就像看视频领几分,几毛现金红包一样。
记账瓜分官方红包,多好的噱头,广告一打,用户成长和用户体验做好,加上这个分红包,拿奖品,纪念品,搞情怀,都可以吸引人
用户对记账需求是什么?影响的关键点有哪些?
需求:了解个人消费情况
*不知道市场情况,但身边很多人有这个需求;特别小本生意跑业务的,我个人身边叔、父、兄、同事等不同年龄层不下10人有明确表示“很多时候不知道钱花哪了”
影响的点
①用户消费方式多样(比如现金、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消费零散(比如个人消费和家庭成员消费,此外类型上购物、零花钱、彩礼、还款等) ;
②天性的懒惰不愿意持续主动记录,没多少人会主动记录每日每笔开支的;
③安全心理防线,尽管互联网透明度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大家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
④记账工具后续的商业化,这是支撑产品能否持续投入的关键
对标解决
①和②线上各支付方式授权给记账App进行数据才集,可解决用户消费方式多样问题;不过支持的是线上电子个人消费,另外一点是主流微信、支付宝、银联不大会给一款App放开数据接口;这里涉及业务合作、数据安全等问题;
③倘若超过一半人用,那这问题就淡化许多;比如传统纸币到现在电子支付,一开始也是抵触的;
因为国家背书、电子工具(硬件手机和软件支付)普及、支付方式的便捷性等因素才得以推广开.
④暂时我没想到啥好的,较契合的场景是理财了,案例如支付宝,支付功能属性和品牌支付概念很强,很难拓展支付以外功能属性如社交.
总结
综上,就目前市场和影响关键点而言,记账工具适合小众市场或成为支付工具附属,很难独立做大.
个人觉得:
1、因为大部分人只追求爽感,不寻找痛感。
2、记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从事情复杂程度上就砍掉一大波用户
3、从动机上,很多人不愿意记账,只愿意看余额或者设置消费门槛,关注结果,无需关注过程
4、从交互上,记账是额外付出的劳动,不是一次消费后自动记录,数据采集麻烦
记账的需求本身并带给用户什么满足感,工具类应用除了用户的主动需求外得打造刺激用户的痛点。比如游戏化场景,给定初始虚拟人物,记录一笔收入,人物增加经验或者成长值,可以用来购买道具装扮等,消费一笔买菜钱,就会出现对应的虚拟食物,超过一段时间后食物消耗掉。
记账的门槛太低,微信/支付宝/银行卡对应明细中会自动生成记录,记账的操作成本高且对比下没有明显优势。
暂时还没回答,等你发挥
扫码即可下载app
内容举报
请慎重选择举报原因
邀请回答
想要更快获得答案?试试邀请回答吧~ 今日已邀请0/5
给问题加标签后,可根据标签推荐更专业的用户来回答
微信扫码即可分享
删除后将不会展示在回答列表中
沉底后问题将从推荐列表中移除,此为
智囊团成员特殊权限,请谨慎使用
问题已沉底
用户将无法在列表查看到该问题
沉底操作已达上限,建议联系天天问管理员
处理违规内容
请重新尝试
©2016-2024 - 深圳聚力创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粤ICP备14037330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25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0310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90788 版权所有 © 深圳聚力创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