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举报
请慎重选择举报原因
“用完就走”是张小龙提出的产品论,受到不少人的推崇,但我有点理解不了,或许是个人资质比较短浅吧。用完就走那岂不是和互联网人长挂于口的用户粘性相矛盾?用户即走广告谁来看,怎么营收?怎么分析用户行为?怎么基于大数据进行功能的延生?欢迎各位谈论。
这种都是看产品处于什么阶段。微信现在的粘性太大了,社会上其实慢慢出现了一些反对微信的声音。说微信占据了太多的生活空间。如果这种声音慢慢变大的话,对于微信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为了降低或者是安抚这种声音,微信才会提出用完就走的理念。
所以总体来说不要太当真了,不要太教条。对于99.99%的产品来说,还是粘性越大越好。比如,QQ邮箱也是张小龙的产品,他怎么从来没有说过用完即走呢?
他说的未必是真理,而是他的价值观。对于微信目前的价值观,是希望利用小程序去做长尾服务的外包。以微信自营的角度来说,做这个长尾市场太费劲,但是又不得不去占这个市场,你不占就会有别人来占。那么微信本身又担心服务做得太风生水起,反而喧宾夺主,所以才费了1年功夫,做了这么个缺乏互联网共享精神的牢笼,并告诫各位,不要占用我们微信用户太多的时间,因为那是我们微信的东西。其实从辩证的角度来说,用完即走跟粘滞其实并不矛盾,你让用户用不完不就走不了了么。但这个用不完,不是要困住用户,而是能在使用过程中最大化提供用户价值,用户愿意用自己宝贵的时间为你所提供的价值买单。
一款好的产品应该是可以增强与用户之前的黏性,可以帮助用户解决他实际需求问题。用完即走可以是作为是工具,比如我支付一笔消费,支付完不会产生黏性,这一点让我想起支付宝做社交的原因有一点应该是来自于不想与用户割离,渴望进一步与用户建立联系,不过有微信在前,这似乎有点难。
其次,用户的需求一直在发生变化,比如我今天需要一款可以纯消费的APP,那么消费完呢?用什么方法来增进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同类型产品很多,突出差异化才能生存,要找到自己的点和商业价值。不要做用户眼中可有可无的产品。
用什么养的方法增进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怎样才能形成一个闭环,使用户在其中感受到产品的好处又不影响用户的使用。
看到很多人都把用完即走和用户粘度关系起来了,我的理解是并不矛盾。用户粘度并不一定指在app上花越长的时间越好,而是当你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有多大的几率会想起这个app...比如,我要聊天,手机上装了N个聊天app,可能90%的几率首先在我脑海里跳出的是微信,然后才是whatsapp、LINE、陌陌等... 所以,在聊天这件事上,微信可以高效地满足我的需求,我聊完就关闭了,“用完即走”,它给我的用户体验是最好的,这样在下次我再要聊天的时候才会继续使用微信
不要忽略了后面那句:好产品让用户用完即走,下次还会再回来使用。
大家都在想着要怎么留住用户在APP里,做出各种与自身调性不相符的社区/社群等模块(相见支付鸨案例),想要突破工具的属性,不甘心仅当被当作一个工具,力求多样。所以有很多产品越做越杂,拓展功能越来越多,核心功能的优化反而被忽视了,这也是被市场引起的浮躁心理。然而张小龙是产品经理的苦行僧,他的想法一直都很透彻,坚持着原来做产品的初心,围绕着“用完即走,走了还会再回来”做工具型产品的理念,一直在不断寻找和突破着提高人们使用工具的效率的方法,让工具变得更好用,更方便。
有人会说微信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有那么庞大的用户基数在,干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要忽略了,微信优秀的前提是什么。
对于微信来说,用完即走意味着 你想找人说事,就可以很流程的在微信上找到人并把事情说好,然后就走了,但是你每天有无数次想找人说事,所以,微信的用户黏性就上来了。
用完即走,并不是说用户的使用时间短和使用频次低,只是说的产品能方便的解决用户问题,比如一个学习型的内容平台,用户想学习,看内容,看视频,但是只要能给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内容,把用户真正想学的东西呈现在用户面前,并且产品使用体验好,用户此次学习完后就是可以走了,因为他很满意了,但是如果用户下次还想学习,还会来我们平台找资料、视频学习。
用完即走跟用户黏性我觉得是没有关系的。不是说让用户用完即走就是不留住用户
我不觉得是用完就走,而且说白了小程序也不是用完就走,这只是一个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概念而已。比如你敲钉子你知道要用榔头,你用完榔头会放在一个你熟悉的地方,以备下次再用。小程序也是一样的,就用户用了,会记住这个好用的程序在哪里可以再次使用,实际上和存在手机里,作为APP是一样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小程序被放在微信里,用完不用卸载而已。
还有29个有趣回答,继续看^-^
暂时还没回答,等你发挥
扫码即可下载app
内容举报
请慎重选择举报原因
邀请回答
想要更快获得答案?试试邀请回答吧~ 今日已邀请0/5
给问题加标签后,可根据标签推荐更专业的用户来回答
微信扫码即可分享
删除后将不会展示在回答列表中
沉底后问题将从推荐列表中移除,此为
智囊团成员特殊权限,请谨慎使用
问题已沉底
用户将无法在列表查看到该问题
沉底操作已达上限,建议联系天天问管理员
处理违规内容
请重新尝试
©2016-2024 - 深圳聚力创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粤ICP备14037330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25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0310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90788 版权所有 © 深圳聚力创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